唐山大地震,1976

English

1976年7月28日,華北的唐山縣[1] 遭受7.8級地震,[2] 同時也嚴重影響附近的天津市。7月28日凌晨03:42:53開始發生地震,當時該地區大多數人正在睡夢之中。[3] 醒著的人們,看見東邊的天空有數千條的閃電,如同紅色的太陽升起,然後聽到像雷一般響亮的吼聲,持續約30秒,[4] 接著就地震了。相當淺層的震央(在地下11公里處)使得這個地震成為第十一級的事件和中國第二強震。唐山遭受第十一級(極度的)損害,天津各區遭受6至9級的損害。數次餘震也動盪了該地區。下午六時四十五分,7.1級的餘震幾乎剷平了大天津的的寧河鎮。而且發生了數百次規模較小的餘震。[5] 這使緊急救援工作變得危險,並增加人員傷亡和損害。

事件背景

所有災害中,地震是眾所皆知的大規模殺傷者,因為它們通常在沒有預警之下發生,並可能在短時間內,對大量人口和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然而,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它們往往發生在大致相同的區域,因此社區可以做防災的準備。光是天津地區在1345 – 1990年之間共有1,902起有記載的地震,其中359個規模較小(M-3-5),18個為中等強度(M 5-7)。[6] 1966年,強震撼動了河北省邢台縣,造成約8000人死亡。這個地震引發了河北省首次的地震準備,而唐山是其中一部分。然而,因為文革的無政府狀態(1966 – 1976年),花了五年的時間才建立國務院的國家地震局,由它預測監看地震以及改善事前準備方式和緊急反應。[7] 1975年2月,遼寧發生7.3級地震,促使中央政府在中國首都和天津發佈名為「京津地區工業建築和公共建築的檢查標準」的指示,指的是中國首都和天津。根據這些標準,市局和單位共同調查公共、工業、和住宅建築的抗震能力。

Tangshan map 1976

1975年,國家建設委員會文件編號406,進一步下令,強化該地區主要城市的重要的生產單位與「政治經濟」單位。其中包括黨部和市政府等建築物,但是1976年地震前,只有極少數的住宅以同樣的方式被加固。[8] 在該地區的都會與鄉鎮,已經有房屋沒有遵循任何抗震的設計標準而蓋好,因為1976年之前,這樣的標準並不存在。[9] 唐山本身不被認為是容易發生強震的城市,然而,位在不穩定的沖積土上,使唐山成為發生大地震的高危險地區。在唐山及其周圍的城市房屋無法抵擋地震而在地震中顯得不安全,使得城市居民和農民都容易蒙受到這類的災難。[10] 不同於毛澤東時期的大多數災害,唐山地震中,容不容易受傷和死亡,並非依照社會政治派別來分布,而是因為地質環境和建築設計普遍不良而平均分散在不同的社會團體。

Hua Guofeng meets Tangshan rescue workers 1976

1976年,華國鋒總理與唐山救難人員會面

Source: Cartoon photographed by author

地震防災系統中,獨立分開,卻又為總體的一部分,是短期的預測和報告網絡,這可能是毛在災害管理上最本土的特徵之一,[11] 為了發布地震預測和警告,被賦予地震預測和預警職責的科學地質調查站與所謂的人民調查與民眾報告網絡結合,該網絡民眾留意自然環境中的宏觀和微觀異常現象,並使用簡易製造的地震調查設施。[12] 雖然之後據報,各地都發現一些地震前的跡象,但是並沒有經由這個系統準確預測唐山地震。因此,該地區對於災害的準備不足。

損害

唐山地震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致命的地震,也是歷史上最致命的地震之一。中國政府最初的報告中,死亡人數為655,000人,但這個數字後來減少到24萬到25.5萬人。經過解釋,後面的數字只包括幾乎被夷為平地的唐山市居民。天津市也有大約24000人傷亡。[13] 至少另有70萬人有不同程度的受傷。據估計經濟損失約為100億元人民幣,但單單天津市其直接和間接損失約為75億,因此,100億這個數字或許是不準確的。由於城市規模大,天津受到的損害總值實際上要大於唐山。

回應

地震造成初期的混亂與失控。一開始的救援工作,大部分由倖存者自己進行,他們用手和臨時工具從廢墟中挖出其他受害者、財產和食物。唐山的醫療設施大多被破壞,天津也遭受巨大的損害。醫療人員組成臨時診所,採用基本醫療設備。有一段時間,災區還出現嚴重的飲用水和食物短缺。人們不得不在廢墟瓦礫中,建造臨時住所。死者被埋葬在很淺的臨時墳墓,後來由於衛生原因,不得不打開墳墓重新埋葬屍體。

Tangshan earthquake relief 1976

卡通《往災區的路上》,1976年

Photographed by the author

中央政府對唐山情況作出迅速的反應,開始快速派遣救援隊,發送裝備和救助到該區。人民解放軍原本在該地區進行軍事演習,迅速轉為救援工作。由軍隊用飛機載運物資,當道路和鐵路重新開放時,來自中國其他地區的大量物資被運進該區。由於自力更生的毛式風格,中國拒絕外援。在天津市,當地政府在地震後能夠迅速掌控,並籌組抗震救災總部來指揮救人和救助工作,雖然天津也需要外界援助食物、救難和醫護人員、以及之後重建所需的建材。

重建

毛此時強調人民在重建上的角色,人民被告知要自己重建房屋和工廠,盡可能少依靠中央的援助。實際上,唐山和天津收到大筆的中央政府的重建補貼。唐山計劃全面重建。毛派的重建工作也優先考慮生產設施,因此首先被重建的是工廠、礦山和基礎設施,人民的住宅只能等到後來。1981年的天津和1982年的唐山,大部分城市居民仍然住在臨時屋,然而兩個城市的工業都明顯地恢復。那時,中央政府才開始在住房問題上花費顯著的金額。天津的重建工程可以說直到1991年才完成,而新的建築據說是遵循唐山地震後發布的新抗震標準。唐山因為城市重建工程而贏得「中國勇敢之城」的暱稱。

Tangsh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1976

1976年,有關家園重建的卡通

Source: Cartoon photographed by author

災難與政治

當中國正經歷後毛澤東的政治過渡期時,地震就發生了。毛主席死於9月9日,這時早期的地震重建剛開始。搶救和重建初期,人們被要求參加政治夜校,在那裡研讀黨中心以毛主席之名和毛主席的思想所發出的弔唁電報。據報導,人們因為主席所表達的關懷而流下熱淚。人們也被告知,要批評鄧小平,鄧在初春時,就已經被拔除黨的領導權。黨的政治宣傳聲稱救援和重建運動是右派鄧小平路線和正確的毛澤東路線兩者之間的競爭角力,前者依靠外援,後者是仰賴民眾救災重建工作的力量。政治宣傳還試圖說服地方單位不要要求政府援助,同時讚揚共產黨向災民提供慷慨救濟。新任總理華國鋒訪視受災地區,把它當成對抗政敵並鞏固他在黨內領導地位的機會。唐山大地震促使國家首次研擬抗震建築的國家標準,從此之後,這項標準不斷地更進一步發展。

作者Lauri Paltemaa,是芬蘭圖爾庫大學東亞政治系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翻譯: 邱奕齊


注釋

[1] This article is largely based on Lauri Paltemaa: Managing Famine, Flood, and Earthquake: Tianjin, 1958-1985. London: Routledge 2016 (forthcoming).

[2] Contemporary reporting called it the ‘Tangshan-Fengnan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epicenter and damage to these two regions.

[3] Liu, Shaojin: Tianjin Diqu Zhongda Ziran Zaihai Shilu. Tianjin: Tianjinshi Danganguan bian, Tianjin Renmin Chubanshe 2004, 342.

[4] Wang Yuezhen: Kangzai jiuzai chongjian jiayuan. Tianjin wenshi ziliao xuanji 4/1996, 1.

[5] Tianjin tongzhi –Dizhenzhi. Tianjin: Tianjin Shehuikexueyuan chubanshe 1995, 58-59.

[6] Tianjin tongzhi –Dizhenzhi. Tianjin: Tianjin Shehuikexueyuan chubanshe 1995, 23.

[7] Tianjin tongzhi – Minzhengjuzhi. Tianjin: Tianjin renmin chubanshe 1995, 264; Chen Gang: China’s Management of Natural Disasters – Organizations and Norms. In Jae Ho Chung (ed.): China’s Crisis Management. London:Routledge 2012 (3rd ed.), 134-136.

[8] Tianjin tongzhi –Dizhenzhi. Tianjin: Tianjin Shehuikexueyuan chubanshe 1995, 273.

[9] Chen, Yong & David C. Boo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 Anatomy of a Disaster. Beijing: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163.

[10] Tianjin tonzhi – Chengxiang jianshe zhi. Tianjin shehuikexueyuan chubanshe 1996, 659.

[11] The system was made famous by its apparent ability to predict a major earthquake in Liaoning in 1975. Its features are outlined by Gordon A. Bennett: Mass Campaigns and Earthquakes: Hai-Ch’eng, 1975. China Quarterly No. 77 (1979), 94-112. The problem with the system was that most of its predictions were false and thus useless.

[12] Tianjin tongzhi –Dizhenzhi. Tianjin: Tianjin Shehuikexueyuan chubanshe 1995, 269

[13] For different casualty counts see e.g. http://global.britannica.com/event/Tangshan-earthquake-of-1976.